天天打游戏,连续打一年,这是病。今年初,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,写入今年发布的第11版《国际疾病分类》中,自6月19日起生效。昨天一早,看到这则消息的市民陈先生,带着初二的儿子来到市七医院求助,因为沉迷游戏,孩子已经一个学期没上学了。
“之所以进行这样的修订,是因为全世界有大量的医学数据表明,游戏成瘾者脑部结构的改变,与毒品、酒精等物质成瘾者相似。”昨天一早,市七医院物质依赖病区主任盘圣明,接诊了好几位来门诊咨询的患者。
市七医院的物质依赖门诊已开设多年,这两年接诊的网络沉迷患者逐年增多。那么,怎样才算游戏成瘾?这些患者有什么特点?如何预防游戏成瘾?
中学生沉迷游戏与父母反目
“医生,拜托你想想办法,让他去上学。”陈先生的儿子小陈今年14岁,性格比较内向,上了初中后,换了一拨新同学,小陈与他们格格不入,喜欢的篮球也不打了,用父母买来的手机玩起了游戏。“我们上班,孩子就请病假在家打游戏。后来干脆逃学,天天捧着手机在家里看直播,被我们拿掉手机就大发脾气。”
无独有偶,高一男生贝贝也被父母带到市七医院。盘主任一问,孩子在杭州一所重高上学,当初中考成绩排名全校前50位,开始寄宿后,开始偷偷玩起了游戏,如今成绩已排名倒数。手机被老师没收后,他还偷回来继续玩,被学校警告处分。
在家人眼里,这两个孩子都已网络成瘾,无计可施,但在市七医院,医生还曾遇到过更夸张的患者。
“曾有位少了一根手指的爸爸,带着孩子来门诊求助。我们一问,爸爸的手指竟是被儿子剁掉的!”盘主任说。当时正值高考复习备考阶段,男孩突然迷上了一款手游,连上课都忍不住摸出手机来抢装备、做任务,天天熬夜练级。父母威胁要没收手机,男孩威胁父母不去参加高考。没辙的父母最后决定:帮孩子打游戏。
原本以为快速冲到60级满级,孩子就能安心备考了。爸爸陪着儿子买点卡、买装备,任务眼看就完成了。万万没想到,高考前一个月,游戏竟更新到了120级,男孩又深陷其中。和父母大吵一架后,他用刀剁掉了爸爸的一根手指。
长期高强度玩游戏可改变大脑结构
孩子有了手机、电脑后沉迷网游,不惜与父母反目甚至反社会,这样的案例绝不在少数。市七医院物质依赖门诊,去年接诊了2599人次,沉迷网络游戏的患者不少,且逐年增多,仅昨天半天门诊,盘主任就接诊了四五位小患者。但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人被正式确诊为游戏成瘾。
世界卫生组织对游戏成瘾的症状进行了严格归纳,只有无法控制地打电玩、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,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,且相关行为至少持续12个月,才能确诊。但症状严重的患者,确诊前的观察期可相应缩短。
“许多人放假时通宵打几天游戏,假期结束随即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,这只能算是游戏过度。我们目前接诊的这些患者,也属于网络沉迷,而不能简单归为网络成瘾。”潘主任说,大家都知道毒品、酒精成瘾,会影响大脑的精神活动。游戏虽为非物质依赖,但全世界已有大量的医学研究数据表明,它对大脑结构的影响,与其他物质成瘾者相似,明知有害而不能自控。长期高强度玩游戏,负责控制和决策能力的大脑前额叶会出现供血不足,导致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差。“有的孩子半夜醒来突然想玩手游,听到或看到与网络相关的东西就异常兴奋,这在医学上叫病理性记忆。”
“网络成瘾后,会像毒品成瘾一样反复发作,因此要及早踩刹车。此外,整天刷手机、看视频,在网络上花费时间过长,放不下手机的人,都应该求助医生。”盘主任说,购物成瘾、追星成瘾也是病,但目前这方面研究还不多。
户外运动是预防网络成瘾的一剂良药
柳叶刀医学杂志曾发表过一篇论文:网络成瘾的病人中,很大一部分可伴有多动症、情绪问题、双相情感障碍等。
“有位患者告诉我,除了游戏,没什么能让他感觉快乐。”盘主任做了个统计,沉迷网游的患者,许多人性格内向,缺乏父母陪伴,或是生长在父母离异、暴力的家庭中。“游戏成瘾,是因为它会给人带来美好感、愉悦感。在戒除网瘾的过程中,父母要学着多陪伴孩子,改善亲子关系。”
门诊中,沉迷网络的大部分患者是中学生和大学生,缺少父母的监管,特别容易失控。盘主任曾收治过一位患者,通宵打游戏后精神崩溃,出现了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。“轻微的网络沉迷,父母要和孩子好好沟通,进行心理疏导。如果因为玩游戏影响到了情绪和睡眠,必要时需要使用情绪稳定剂和帮助睡眠的药物,来配合心理干预。”盘主任提醒,增加户外运动也是一剂良药,它可以帮助身体分泌内啡肽,使人愉悦。
|